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后,昭通市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双绑定”,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到2019年底,全市已有8县1区脱贫摘帽,贫困村减至104个,贫困人口降为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4%。剩下的1个县也将在2020 年脱贫摘帽。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确定主导产业
市委市政府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根据昭通市实际,确定了六大产业着力培育,即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竹子、以生猪和肉牛为主的特色养殖,先后下发了六大产业发展意见,编制了六大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十四五”末做成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着力发展六大产业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昭阳区的苹果被省上评为“一县一业”示范县,鲁甸的花椒、彝良县的天麻、大关县的筇竹笋被省上评为“一县一业”特色县,巧家县的生猪、盐津县的乌骨鸡、永善县的柑桔、威信县的方竹、绥江县的半边红李子分别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目前,六大产业发展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种养规模、产量、产值上都较2015年有较大增长,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6+N”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把其作为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吸纳并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实现增收脱贫致富的关键,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抓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通知》、《关于鼓励和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昭通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办法》等文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求各级干部全面树立 “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理念,按照“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农民专业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农户跟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思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全覆盖、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全覆盖、良种良法全覆盖,着力构建 “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产业发展机制,强势推进以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竹子、生猪和肉牛为重点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出台了《昭通市鼓励农林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意见》,鼓励农林科技人员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创业、在职创办企业,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农林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截止2019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涉农企业325家,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2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65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龙头企业8家。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993个,与2015年相比净增4106个,平均每年增长1026个,年均增速25.8%,44.3万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达到了36.3%,其中,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22.4万户,超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合作社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和特色产业,平均每个行政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个,省级示范社83个,市级示范社312个。农业农村部门累计认定家庭农场256个,与2015年相比,净增197个,平均每年增加49个,年均增速44.3%,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0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亩,为2015年的6.7倍,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115亩。
三、引进实力强的农业企业带动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带贫能力
针对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弱,带贫能力不足的实际,各县市区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陕西海升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猪猪侠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入驻昭通,带动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提升发展农业产业的水平和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能力。海升集团有限公司在昭通建成10万亩高标准苹果产业示范园,成为引领昭通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和方向,“昭阳红”品牌成为展示昭通苹果优良品质的一张靓丽名片。四川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猪猪侠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昭通建成了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促进了昭通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其他引进的公司也为昭通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qikandaodu/2021/0203/535.html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