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协调发展策略。因此,国家在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提升,其目的是为夯实乡村精神之基,化解农民思想迷惑点和价值困惑点。在今后的乡村思政工作中,我们应该立足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形势与政策宣传,努力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思政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乡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一)有利于全面深化理论认识,提升理论活力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这段经典论述揭示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即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是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迸发出它的能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牢牢把握住了这条基本规律,一方面坚持理论正确,并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时刻重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讲道:“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越学越觉得有信心,越学越觉得有力量。”[2]乡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改造农民、用系统的理论武装农民、用先进的理论引导农民。深入乡村我们会发现,农民在思想上逐渐摒弃故步自封的小农思想,他们通常会对各类新闻事件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并且对社会热点事件往往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农民群众有参与国家建设和自我提升的强烈意愿。我们应以此为突破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新闻时政,这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帮助农民群众牢牢掌握住理论这把“金钥匙”。
(二)有助于不断激活主体意识,端正价值取向
政府应引导农民觉醒自主意识,明确主人翁地位,这既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3]发挥农民作用,关键是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其消除“等靠要”的陋习和怠惰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封闭的小农经营模式被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取代,农业农村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随着互联网进村入户,各种信息、思潮蜂拥而至,传统道德遭受多元价值观冲击,其中就夹杂着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农民群众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信息识别能力有限,使得农民极易受消极思想影响,形成消极的价值观。这一现象给乡村社会转型和治理带来极大阻碍,这就需要乡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警惕,尤其是当网络或者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引起广泛热议时,基层政府要及时挺身而出,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帮助农民厘清这些问题背后的本因;加强舆论引导,抵制错误思潮,端正价值取向,使其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和时事政治中为农民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的精神世界。
(三)有益于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塑造大农业观
新时代,我国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取代,这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大农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对何为大农业做出科学论断,“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4]。围绕大农业发展方向,党中央高屋建瓴,先后做出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等顶层设计。当然,这些政策措施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但在现实中农民群众普遍表现被动,对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在基层政府推动政策落地时无法与农民群众产生共鸣。因此,基层政府应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其落地生根,政策宣讲内容的设置应该充分迎合农民群众的社会需求,这是让农民群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响应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qikandaodu/2021/0708/788.html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下一篇:饱时不忘饿时饥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