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IC Photo)
史稷/文
这两年我因故去了两趟荷兰。我不止一次去低洼国,回访一个不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读一本与此地相关的前人的游记或者文学作品就像带上一面镜子,照出旅行时没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历史印记。在书架上沉睡多年的一本小书,狄德罗的《荷兰行记》(Voyage en Hollande)终于引起我注意,大约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荷兰给这位启蒙思想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个低于海平面的蕞尔小国其实土地并不肥沃,气候也不算宜人,但利用其处于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靠商业立国,17世纪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被称为“全球市场”。独立战争之后,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当时唯一的共和国,而且不设国教,天主教、新教、加尔文平等相处,没有宗教压迫,是当时宗教和政治上最宽容、言论最自由、出版审查最宽松的国家。同处于启蒙时代,法国哲学家们热衷的反宗教话题已经引不起荷兰知识界的兴趣,荷兰精英们的注意力已转向探讨实用科学和百姓的福祉,热衷研究笛卡尔理论、牛顿定律和天文学。18世纪,在王权专制的法国言论自由还是哲学家们的理念,巴黎街头巷尾警察和密探密布,严查“妄议”国王和朝廷以及时政的“谣言”。而荷兰人无论在市政厅、股市、市场、酒肆、街角,还是行船时或在饭桌上,毫不避讳地高谈阔论国家政治,针砭时事。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荷兰市民的直接关怀。荷兰的图书馆至今保存的那个时代大量的“船舫谈话”,记录了荷兰普通百姓茶余饭后闲聊的政治和社会话题。因此自从笛卡尔时代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荷兰被法国文人和启蒙思想家视为精神故乡,有人因宗教或政治迫害去荷兰避难,也有人去荷兰发表在本国禁止的出版的著作。去荷兰旅行的人不只为一睹这个国家的繁荣,更是为感受宽容精神和言论自由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比如1713-1743年30年间,伏尔泰因外交事务和私事去荷兰五次。所谓私事就是去见荷兰出版商,希望在荷兰出版他在法国被禁的书稿。虽然后来因出版商认为他的著作不赚钱而放弃出版令他愤愤然,伏尔泰还是对这个国家不吝赞美之辞:“阳光普照时,没有比海牙更漂亮的地方了。芳草连天,运河纵横,绿树成林。从海牙到阿姆斯特丹简直是人间天堂。我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它是世界仓库,港口停泊着一千多艘船。阿姆斯特丹50万居民,没有无所事事的人,没有穷人,没有小霸王,也没有无礼之徒……亲王走过,无人围观。人们只是劳作,低调谦逊……”
30年后,狄德罗在1773年和1774年两次去荷兰旅行,一共逗留8个月。他一路做笔记,于1780整理成《荷兰行记》首次发表。这本旅行札记后来很少被提起,几乎被遗忘。也许是因为笔记相当随意,结构松散,甚至凌乱,有时分不清是作者亲眼所见、道听途说,还是在复述同代人的记载。与通常的游记不同,狄德罗没有记录他的行程,很少描写风光或讲述他在荷兰的日常生活,但是详细记录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物价指数、各行各业的工资标准、税收制度、法律程序、婚嫁风俗……他的记录经常如流水账,不带感情色彩,甚至有时景致描写都经常显得像地理教材,但间或会跳出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观察。
狄德罗看到的是一个富裕而治安良好的国家:“(荷兰)犯罪率低是因为这个国家不那么贫穷。荷兰小偷比别处少,大路上没有劫匪。在这个沟壑、运河和河流还有堤坝纵横的国家,如何操持这个危险的行当?海牙地区八年间只判过一个小偷,阿姆斯特每年只执行六个死刑。”运河边上的美丽房屋、林荫小道和小花园令他想到传说中的中国风景。荷兰的生活水平非其他国家所及,荷兰人的精神面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平地国的居民或者农民看上去自信而严肃,他们昂首挺胸,直视对方;他们的房屋、房屋周围和室内以及他们的服饰都显出生活安逸而整洁。我们不难感到他们致富并露富而不会招惹是非。”他描绘了这样一幅荷兰人群像:“他们衣着简朴,生活节俭,勤俭、富于同情心而勇敢。他们工作耐心,执着地实现自己的规划,谈判时随机应变,是杰出的商人、企业家和海上冒险家。他们坚守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直来直去,确实不像我们这么彬彬有礼,但是不难感受到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他们对外国人很好奇,你很容易走进他们的画室,他们会毫无保留地给你展示他们的版画。”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zonghexinwen/2021/0708/784.html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